2018·成都·音乐史学要领论与学科新视野国际学术钻研会 第二分会场综述(三)
泉源:
作者:
宣布时间: 2018/11/7 16:40:00
浏览量1176次
11月3日下昼17:15—18:45音乐史学要领论与学科新视野国际学术钻研会第二分会场举行了学科的交织视野及个案研究的相关主题讲话。本场聚会由姚亚平教授主持。
何弦的《被注视的花朵——陈其钢<蝶恋花>中的女性性别刻板印象修辞》是以作曲家陈其钢对自己作品《蝶恋花》的先容与形貌为起点,驻足于性别研究的角度来看待当中的女性形象。陈其钢在作品《蝶恋花》中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完全差别于男权社会系统下形成的女性性别刻板印象,在其创作的九个乐章中划分泛起了针对女性的或善意、或敌意的性别私见。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注视——被注视”的关系中,已然损失了其在文艺作品中的主体性。通过视察作品中所突出的音乐气概特征,同时联系性别研究中的要害看法——性别刻板印象,以期希望以这样一部已经被普遍撒播并接受的优异作品中所承载的性别意识,对这部已经成为新经典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举行进一步的文化内在阐释。
郭茹心的《<如戏人生>缘何“失败” 》一文以陈其钢的《如戏人生》为研究工具,探讨为何在作品尚未演出的情形下,作曲家自己已将其界说为“失败”之作。该作品原本以每三年为一个阶段,预计誊写22个片断来阐释作曲家的如戏人生。主要从七个方面来对该作品的爆发、历履历程及“失败”举行详细的叙述,履历了作废首演、媒体以为的中国的“波莱罗”、预想中的《如戏人生》、现实中的《如戏人生》、作曲家音乐创作的“逾越”问题、再到“死而复生”的《江城子》,直至“洗面革心”的《如戏人生》,这部作品被作曲家认定为失败,却又多方撒播。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对这样一个遗失的研究工具举行思索,何谓乐成,何谓失败。
王晶的《死与净化:柴可夫斯基晚期交响曲中的主题隐喻与文体修辞》一文接纳跨学科的研究要领,主要在更辽阔的文化配景中探讨作为“他者”形象的柴科夫斯基及其交响音乐的创作。围绕其晚期交响曲中的“殒命”及“升腾”意象中可能隐含的叙事元素举行解读。以柴科夫斯基晚期的三首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第五交响曲》(1888)、《第六交响曲》(1893)为主,通过对作品文本睁开剖析,团结历史考察等等,探讨作曲家在晚期三部交响曲创作中所保存的叙事逻辑。由此个案研究剖析,引发了关于经典作品的意义举行重新诠释的可能性,实验思索音乐剖析中的文本问题,关于统一作曲家、统一文体,差别作品之间的贯串剖析与重新解读。
马淑伟的《魏尔、布莱希特与<三毛钱歌剧>》以魏尔和布莱希特相助创作的经典作品《三毛钱歌剧》为研究工具,该作品自首演以来惊动全欧洲。该作品独树一帜,挣脱了瓦格纳“乐剧”的影响,也差别于二十世纪初普遍使用的无调性、十二音序列等体现手法,团结剧场的素材,以其奇异的气概,泛起出可听亦不失深刻的音乐。魏尔在歌剧音乐领域与布莱希特的相助举行创作性的形式探索,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实现艺术对立异追求的实质。在音乐创作中,从浪漫主义的狂热激进转而追求客观冷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效;毓榈餍浴⒚致着爵士音乐的特质以及对盛行音乐元素的普遍接纳,是用精练的手段向观众表述的有用实验。
黄琼琼的《关于音乐接受者主体性逆境的思索》以接受美学为起点,其在音乐学的运用中将接受者主体“听众”置于音乐作品的中心位置,接受者的主体身份安排在整个西方主体性哲学的生长和现代性社会的语境中举行明确。强调音乐作品的意义只保存于被体现、被接受的运动历程中。谈及其在音乐学领域中,接受主体性所保存的逆境,对音乐接受者举行定位及分类,以求探索其解决“逆境”的要领。解决接受者逆境的焦点从“征象学”本体论熟悉、以“作品和接受者”为切入点,再到“哲学诠释学”问题视野。解决音乐接受者主体性逆境的焦点原则是以音乐交流的辩证性为主。以此从而对音乐学学科的生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稿件指导:陈 思
审 稿:包德述
上 传:李 雪